排寒推廣建議

排寒旅程就像是打開與身體溝通的開關,而且是一層一層打開。當您傾聽身體的聲音,自然而然會做更多對身體友善的選擇。

​排寒族的分享:
「我會把足浴和穿襪睡覺變成習慣,好好照顧自己、愛自己。」

「手腳冰冷和經痛的問題也改善了!」

「寒氣慢慢離開身體,好像舊有的思想與習性都同時離開,內在重新啟動了一團火一樣 ,對生命有了全新的看法,非常神奇。」

我們以身心靈導師(瑜珈、冥想靜心、頌缽聲頻、氣功...等方面)為「排寒暖系大使」的建議範例,模擬實際情境導入排寒概念,即使你不是老師也可以參考。一切都是有彈性的,歡迎您發揮創造力,找到最舒服的方式與步調一起推廣排寒。

覺察溫度,感受身體

在有開空調的室內活動幾乎是不分季節的。若是赤腳在冷氣房裡走動,寒氣會很直接從地面傳遞到身體當中。我們鼓勵「排寒暖系大使」在課堂多加覺察環境溫度與身體之間的關係,帶領冥想/靜心的時候可以這麼做:


● 注意室內冷氣溫度是否太低、風量是否太強、風口有否直吹,作出適當的調節。
● 出汗時毛細孔打開,此時太強的冷氣風吹入會很容易受寒,特別在身體靜下來的時候,冷氣要調整至較高溫度。
● 靜心時可以提醒學生多留意身體感受,覺察身體對溫度的感應,詢問有哪裡特別冷、特別暖,哪裡感到緊繃或放鬆。

示範即最佳傳播

排寒推廣最重要的不是口語上的傳播,而是實際上「排寒暖系大使」做了些什麼。我們建議「排寒暖系大使」身體力行,示範保暖的習慣和意識,和著重在環境溫度的控制,甚至不需要特別談排寒。在課程間也許您可以這麼做:

● 在呼吸練習、靜心、坐著講課時 → 已經穿著襪子

● 執行動作、體位法時 → 脫下襪子,整齊放在一邊

● 大休息時 → 穿回襪子

了解差異、關顧所需

每個人的體質和感應都不一樣,所以對排寒的接受度都不同。經過一定程度的觀察與對學生狀態的了解,再開始慢慢做傳播會比較順利和合適。循序漸進觀察學生可以這麼做:


● 依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狀況給出合適的建議

● 對寒氣敏感的學生優先給予保暖建議
● 不勉強排寒機緣未到的學生

先體驗、後分享

我們鼓勵您在日常加強個人排寒實行,好好感受自身的變化和身心靈的改善,累積經驗,再分享給身邊的人,這個會來的更有力量。把排寒帶入生活您可以增加這些小習慣:


● 寫下您正在面對(想改善)的身心狀況
● 訂下排寒觀察目標時間(1-3 個月)

● 記錄身心的變化
● 分享給有需要的學生/朋友